日本药典(JP XVIII)与中国药典(2025 年版)在不溶性微粒检测的核心目标一致,均为控制注射剂等制剂的微粒污染风险,但在检测方法细节、仪器要求、操作流程、结果判定及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多维度差异,具体区别如下:
一、检测方法与适用场景差异
1. 方法分类与核心定位
2.适用制剂类型细分
中国药典:按 “标示装量”(25mL 及以上、25mL 以下)和 “制剂形态”(注射液、注射用浓溶液、注射用无菌粉末、供注射用无菌原料药)分类,取样数量统一为 “至少 4 个(光阻法)”“至少 3 个(显微计数法)”,体积测定以 “合并后总体积不少于 25mL” 为核心要求,无需通过密度换算。
日本药典:将注射剂分为单剂量容器、多剂量容器、药筒 / 预充注射器、静脉输液,针对不同容器类型规定取样数量(如 10mL 及以上取 1 个,3mL 以下取 5 个)和体积测定方式(如预充注射器需转移全部内容物,按 “质量 / 密度” 计算体积)。
二、仪器校准要求差异
1. 光阻法仪器校准
2.显微计数法仪器校准要求
中国药典:显微镜配备 “线性目镜测微尺”(每格 5-10μm,含 10μm、25μm 标准尺度),照明仅要求 “角度和强度可调”,未明确斜射照明;滤膜需为白色、带 3mm 网格,孔径 0.45μm,且需验证 “10μm 以上微粒≤5 个、无 25μm 以上微粒”。
日本药典:显微镜需配备 “圆形直径标尺”(含 10μm、25μm 透明 / 黑色参考圆),照明需包含 “ epi - 照明(落射照明)+ 10°-20° 斜射照明”,滤膜可为黑色 / 深灰色、有格 / 无格,孔径≤1.0μm。
三、试验环境与空白验证差异
1.环境控制
中国药典:明确操作需在 “洁净工作台”(高效过滤器孔径 0.45μm,气流由里向外)中进行;空白验证标准与日本药典一致,但补充 “微粒检查用水需经≤1.0μm 滤膜过滤” 的预处理要求。
日本药典:要求在限制微粒污染的环境(如层流柜)中进行,未明确洁净度等级;空白验证用 5 份 5mL 微粒检查用水,合并 25mL 中 10μm 以上微粒≤25 个(光阻法),或 50mL 中 10μm 以上≤20 个、25μm 以上≤5 个(显微计数法)。
2.玻璃器皿与滤膜处理
中国药典:玻璃器皿清洗流程相同,但滤膜(显微计数法)需用 “平头无齿镊子” 夹取,预处理时需 “倒置滤器反复冲洗内壁”,必要时涂极薄甘油使滤膜平整。
日本药典:玻璃器皿用温热洗涤剂清洗后,需用大量水冲净洗涤剂残留,临用前用微粒检查用水 “由上至下、先外后内” 冲洗;滤膜(显微计数法)需冲洗两侧。
四、操作流程差异
1.样品前处理
中国药典:样品同样 “倒置 20 次混匀”,仅提及 “静置 2 分钟脱气泡”,未允许超声;多剂量容器未单独规定取样方式,统一按 “标示装量” 合并样品。
日本药典:样品需 “缓慢倒置 20 次混匀”,消除气泡可 “静置 2 分钟或超声”;多剂量容器需按 “标示剂量数” 用对应数量的注射器取样,确保每支注射器输出量不低于标示剂量。
2.取样与测定
五、结果判定标准差异
1.光阻法(Method 1 / 第一法)
2.显微计数法(Method 2 / 第二法)
六、其他细节差异